地址:广东省博鱼彩票·(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dfsmww.com
更新时间:2023-11-08 17:04:39
特稿国际视野中农耕劳动的多重内涵和教育价值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土社会的生态文明内涵得到重视,重中之重是农业的绿色生产方式转型,以及农耕文化在城乡关系可持续、生态环境保育、人民身心健康和青少年立德树人中的丰富价值。在生态文明转型视域下,农业不只是单一的第一产业,农业教育也不仅限于农林院校的涉农专业教育。
由于世界各地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农耕及其教育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与此同时,在农牧业以动植物生命与大自然循环规律为基础这个方面,又表现出极大的跨文化一致性博鱼彩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国家在农耕劳动教育方面的个性化、创新性案例由此具备了开拓国际视野和启示本土实践的双重价值。
所谓“农耕”,泛指农林牧副渔等广义范围的生产、生态与生命过程,也包括食物和纤维等在内的产品与服务所联系的社会关系。在论及通识化的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时,笔者不建议使用多少带有产业属性或职业属性的“农业”表述。相应的,基于校园或社区的 farm(农园),也不宜翻译成暗示了商业规模的“农场”。笔者认为,在讨论和实施农耕劳动教育时,首先应当深入思考的是农耕的生态内涵。
农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以美国为例,工业化农业(Industrial Agriculture)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这意味着人们在食物消费中不知不觉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例如表土流失、水土和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动物抗生素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巨大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大农商(Agribusiness)还破坏了农村社区的地方经济活力,导致大量家庭农场衰败和农业工人处境艰难。此外,美国整个食物体系(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消费)的总浪费率达到 40% 左右;而与此同时,却有 1/8 的人口面临食物短缺或饥饿。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正是对上述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回应。美国可持续农业协会在 1990 年的一份宣言中呼吁“全面推行环境安康、经济适用、社会 正义而符合人道主义的农业”,这份宣言认识到农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艰难,因而强调农民以及公众需要普遍接受可持续教育。
1988 年博鱼彩票,美国国家研究顾问委员会的农业理事会(Board on Agricultur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基于对中小学农耕教育状况的全面评估,提出了普及“农耕素养”(Agricultural Literacy)的建议报告。该报告把“农耕素养”定义为“对食物和纤维生产体系的理解,包括对农业的历史以及农耕在经济、社会、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借鉴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笔者认为农耕的生态内涵也可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生产与运输流通的经济可持续性、农业过程与自然资源的生态可持续性、城乡关系和食物体系的社会可持续性以及农业农村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性。
农耕劳动教育还具有环境教育的内涵。在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 17 项目标(SDGs)中,“农业与食物”的可持续转型具有基础性地位,直接关系到消除饥饿与贫困、社会平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与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教育相结合,农耕的生态内涵可以转化为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创新。例如,波特兰州立大学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教授迪拉弗鲁兹 • 威廉姆斯基,从校园学习农园实践中总结出了农园教育的七大生态原理。威廉姆斯还将“活土”(living soil)这一比喻置于这些原理的核心,这与我们神话传说中肥沃的“息壤”颇有相通之处。
饮食不仅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更能成为一种社会化参与的环保行为。农耕与食物相关的教育,成为联结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保的桥梁。
除了内涵丰富,农耕劳动也具有培养系统思维的独特教育价值。在各国农耕劳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学活动或课程受到时空限制,往往只能聚焦于某个侧重点,例如食物与营养、生态农业过程、食物社区或者乡村可持续发展。但这只是教学的权宜之计,不能为此牺牲掉农耕作为人与自然共生文化模式的系统性和整全性。世界知名的农夫哲学家温德尔 • 贝瑞在其一篇广为传颂的文章中写道,“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归根到底在于促进‘健康’:土壤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农场和农民的健康、农民家庭和农场社区的健康等——这一切构成了巢状的、相互嵌套的模式,或可称之为‘诸多模式之模式’(pattern of patterns)……好的解决方案能解决多个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重视整全的健康,而不是任何浅表的治疗;重视诸模式的协同,而不是零零碎碎或孤立之举”。
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贯彻这样的系统思维培养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努力,因为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例如烹饪技能),都牵涉到整所学校内外部的多元主体和多种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生态素养中心(Center for Ecological Literacy)的旗舰项目“反思校园午餐”(Rethink School Lunch)提炼、总结出的校园饮食体系改革的理论框架,深刻体现了系统思维培养的导向。同样,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洛佩兹岛屿学校的“从农园到学校”(From Farm to School)食农教育行动计划中,初始时只有零星的社区志愿者参加博鱼彩票,最终积少成多,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公共部门在农耕教育中协同育人的系统化策略,其中教育公益组织在连结多元主体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农耕劳动也有利于人文教育。农耕不仅包含了水土与动植物技术知识的应用,也是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的艺术。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荒野之美,还是土地的永续高产,都需要人们顺应大自然的智慧。天时与地利的多样性,需要人的教育文化多样性,才能营造出安居一方水土的美好生活。中外各国优美的农耕文化景观,例如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和西班牙塞尼亚(Sénia)橄榄树园,无一不是劳动者长年累月与大自然合作而创造的奇迹。
正如生态思想家奥尔多 •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表达的忧虑:“不事农作有两大精神危害:一是以为早餐来自杂货店;二是以为取暖是靠炉子。”利奥波德继续写道:“面包与美种植在一起,最为合意。两者的和谐相融使得农耕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一门艺术。土地不只是食物的工厂,而是自我表达的乐器。在土地上,每个人都可以谱写自己的乐章。”
正是农耕与食物的日常性和实用性,使得人文教育有了真实世界的依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劳动是艺术的本源。乡土文学艺术和乡土手工艺为农耕劳动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让劳动本身通过各种艺术化形式得以自我超越,彰显人文之美,抒发人通过劳动与大自然联结所带来的愉悦心情。比如,俄勒冈州立大学自 1983 年以来,就连续开设“关于农耕的艺术”(Art about Agriculture)年度美术大赛和巡展。如何充分发挥农耕劳动的人文教育价值?加拿大手工艺教育导师扎珀 • 麦克伊岑从自身亲历中总结出的手工艺劳动教学的生态循环模式不失为来自异域的有益借鉴。
随着农业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发展,农业也日益为科学教育和科创教育(STEM)课程设计与创新提供丰富资源和场景依托。英国农合会(The National Farmers’ Union,NFU)就为学龄儿童开发了涉农科创教育课程和活动。英国农合会 2021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当年的英国科学周(3 月 5 日 ~14 日),有25 万中小学学生参与了其提供的在线 STEM 导论课程。当然,涉农科创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耕劳动,或者说其职业出路大大拓宽了传统农耕的范畴。此外,高等校园农耕劳动也为跨学科的可持续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依托,美国巴特勒大学“农场枢纽计划”就是典型的案例。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农耕劳动教育还涌现出更具社会导向、深入乡村社区的服务式学习(Service Learning)模式,以及广泛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的“青 年修复地景”(Youth in Landscapes)等行动计划。此外,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 WWOOF)等国内外平台,还为对跨文化农耕劳动实践感兴趣的青年提供在全球范围的有机农场体验农耕、农村可持续生活的“劳动换食宿”机会,是一类颇具创新性的案例。
这些模式、行动、案例中的典型实践广泛分布于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乡村地区。由此可见,农耕劳动教育的范畴已经大大拓宽到了学习者与农耕社区成员的对话与互动领域。在此,“农耕”的含义也延伸到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如森林和海洋)社区参与的保护与修复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广义上多样化的“农耕劳动”蕴涵了学习与践行生态修复的丰富潜力。
国际视野中的农耕劳动教育,与其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不如说是多重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教育价值的重新厘定。
(本组文章系福建省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 2019年委托课题“在地化知识视域下永春县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创新路径探索”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