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博鱼彩票·(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博鱼彩票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博鱼彩票·(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dfsmww.com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博鱼彩票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岁月如歌|时代之歌

更新时间:2023-11-28 06:32:35

  岁月如歌|时代之歌从在黄泛区茫茫沙滩的帐篷里迎来1951年第一缕朝霞,到“走出去”在乌克兰创办农业示范园,位于豫东平原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走过了70年辉煌征程。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弹指一挥间,但黄泛区农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沧桑巨变,岁月如歌。70年艰苦奋斗,70年荜路蓝缕;70年孜孜以求,70年可歌可泣。70年来,几代农垦职工在黄泛区这块世人瞩目的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激昂澎湃之歌。这是一曲艰苦奋斗的创业之歌,一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一曲沧桑巨变的发展之歌。

  “朋友,你知道‘黄泛区’的含义吗?”一位外商曾向农场场长询问“黄泛区”的含义。当他得知就是黄河泛滥区的简称时,不禁耸了一下肩膀,继而一声感叹:“太可怕啦!”是啊,在历史上,“黄泛区”就是苦难的代名词,它留给人们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汉。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滞侵华日军,结果造成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人口上百万。从1938年6月9日黄河花园口决堤,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实现合龙,黄河水持续泛滥8年9个月。富饶的豫皖苏平原成为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波及面积达54000平方公里,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鸣”,正是这场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给黄泛区带来了希望。1950年2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央就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部长薄一波、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同年3月21日,河南省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

  1950年12月,复兴局副局长赵一鸣、受吴芝圃委派的路岩岭赴北京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陈云给周总理电话报告此事,周总理指示在中南海开会,并亲自听取汇报。周总理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他说:“复兴工作完成得不错,唯农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土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3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在原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建立,路岩岭任场长。不久,河南省委又派共青团河南省委第一张延积任黄泛区农场。

  在党的召唤下,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风沙弥漫的黄泛区。他们中有光荣的游击队员、乡村积极分子、民兵、村干部和朝气蓬勃的青年知识分子。虽然阅历不同、性格各异、文化程度有别,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携手并肩,在荒沙贫瘠的土地上,搭起座座绿色帐篷,建成简陋的茅草棚,过着“一杯茶水半杯泥,稀面汤内沙盘底”的艰苦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响应场党委提出的“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号召,在荒凉的土地上斗风雪、战酷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造林改土,草田轮作,向荒草沙滩宣战。

  当时的黄泛区,黄沙弥漫,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蒲草黄蒿深可没人,人烟稀少。春季,飞沙更大,让人眼难睁,路难行。飞沙往往将新挖的树坑填平,拔走根浅的树苗。人们在帐篷内过夜,天明起床,被子上是一层沙子;夏季,白天十分炎热,蚊叮虫咬,很难找到一处乘凉的地方。夜深,气温骤降博鱼彩票,身上又有几丝寒意;秋季,雨水连绵,积水遍地,因无雨具,人们常常是赤脚干活;冬季,栖帐篷睡行军床,御寒之物就是一身棉衣、一条被子。

  老垦荒队员郝众望生前在回忆当时的垦荒生活时,曾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令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夏天的晚上点上篝火睡觉。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天点火睡觉呢?原来,荒地上蚊虫叮咬厉害,又没有蚊帐,垦荒队员只好围着宿营的地方用火点上一圈子柴草,人在火圈中休息,利用烟火来驱赶蚊虫。

  为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农场围绕地界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但当时要在风吹沙移、水缺肥少的土地上栽活一棵树是很不容易的。职工们要用脸盆、水桶到几里以外的村庄取水栽树。单人计算,每天用于取水的往返路程就达十二三公里以上。

  老垦荒队员康中恒,14岁就参加了,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垦荒队员,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黄泛区农场场长、。他在回忆文章《开拓泛区.建设家园》中这样写道:“创业是艰难的,唯其艰难才显得意义的重大与深远。在创业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不贪图物质享受,一心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多作贡献,这就是当时广大职工、干部的精神风貌。在劳动竞赛中争当先进,雪地里拔棉柴一人高达6亩;天不明下地,太阳落放工;为不误农时,机务工掂着马灯保养机车;寒冬,凌晨4时告别暖人的被窝,在瑟瑟的寒气中读书写字,开展扫盲;工余时,职工、干部又兴高采烈地操起乒乓球、篮球活动在运动场,用轻松愉快的活动涤去紧张繁忙的工作产生的疲劳;在会场和其他的集体场合,经常可以听到发自内心的热烈而又欢乐的歌声。农场就是在这样的苦与乐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新观察》于1957年第6期,曾刊发了一篇反映黄泛区农场创业生活的散文《最美的画》。其中写道,当时黄泛区农场职工最喜欢唱的歌——“担负着祖国建设的任务,我们是垦荒的健儿,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把荒地变成良田。同志们,继续努力,建设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黄泛区农场已是农田披绿,果园俊秀,厂房林立,树木葱茏,被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当时,农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客人,他们从天山脚下,从松花江畔,从西南高原,从东海之滨,组织参观团和学习团,跋涉千里到这里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交流生产经验。一些教授和专家也来到这里,和职工们一起研究农业科学上的问题。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机械化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都把黄泛区农场定为教学实习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曾受到主席亲切接见的白危,是知名度很高的上海作家。20世纪50年代初,他到黄泛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看见一些形形色色的拖拉机在漫无边际的田野上奔驰,这引起了他的关注。后来与黄泛区农场职工进一步接触,激发了他的创作,决心把黄泛区农场职工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写出来。1954年,他响应党“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的号召,到黄泛区农场挂职任副场长,在这里生活了10年,和工人们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写出了一部上下两册共75章约55万字的长篇小说《垦荒曲》,歌颂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表现了国营农场的优越性和示范作用。通过对建场过程的描述,展示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农场内外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着力描写的是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具有坚定意志的党员、机耕队队长赵辛田的形象,在当代文学的画廊里留下了黄泛区农垦职工的人物形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黄河泛滥给黄泛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锻造了黄泛区农垦职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

  吴显明,1949年高中毕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算得上高学历。在当时百废俱兴、急需人才的情况下,本来有许多挑选的工作,但他却毅然携笔务农,到农场开起了拖拉机。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愿与黄泛区的草木同朽”的誓言。坚守这一誓言,他一生工作、生活在黄泛区。逝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又将他安葬在黄泛区这块土地上。

  黄泛区农场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黄泛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不计得失、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海纳百川、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工匠精神,及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协助精神。

  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张秀荣。1952年3月,17岁的张秀荣从荥阳来到黄泛区农场,和另外13个从开封几所中学招考过来的女学员一起,成了当时农场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这些女学员和男学员一样,每天清早集中学习机械理论,上午到田野里学开拖拉机。学一阶段后,再对机车进行拆卸组装。新中国成立初期,蒋介石叫嚣“”,敌特活动猖厥,黄泛区夜间的野外,时常有打信号弹的现象。有些女学员害怕,不愿值夜班,而张秀荣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和男同志一样值夜班。麦收时,她驾驶着收割机收麦,开着拖拉机犁地耙地,尽管又脏又累,受热忍渴,但她感到很自豪。不到一年时间,她就能独立完成田间作业,并当上车长。1953年4月,张秀荣参加了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并代表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作大会发言。会议期间,朱总司令有一次见到张秀荣,笑着说:“女拖拉机手,年龄这么小,不简单啊。”1954年11月,张秀荣又和吴学谦一起,到奥地利参加了世界农村青年代表大会。张秀荣的先进事迹当时在报刊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女拖拉机手成了农场的一张名片,到农场学开拖拉机也成了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全国植棉能手屈应理。1952年4月,屈应理从河南省临颍县到黄泛区农场当了一名工人。他工作认真,谦逊好学,勤于钻研,年底就加入了中国党。他多年担任棉花队队长,在沙土地上努力探索植棉技术,与风沙虫害做斗争。他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革新,先后摸索出粮棉间作、棉花分段施肥、棉花虫卵期药物防治和双手摘棉花等先进经验,是闻名全国的植棉能手。屈应理曾多次被评为“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1953、1955年先后出席河南省第二、第三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6年出席全国农业水利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63年,郭沫若的二儿子郭世英到农场劳动锻炼,就是跟着屈应理学种棉花。为感谢屈应理对儿子的帮助,郭沫若的夫人、著名书法家于立群还于1964年5月给屈应理写下了一首毛主席的诗《长征》,装裱后托郭世英送给了屈应理。

  全国“十八把剪刀”之一的园艺专家肖克明。肖克明最初是黄泛区农场一个普通的园艺工人,后来在实践中创造了苹果树“省工修剪法”,成为全国知名的园艺专家。其剪树的口诀经河南农业大学整理成册,作为农大园艺系学生的参考读物。他没有上过大学,却多次为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上课。他身居生产第一线,却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两次被评为省劳模。肖克明刻苦钻研园艺技术,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每天都要用笨拙的笔记下自己工作的内容、果树的变化情况,还时常在本子上画一些果树的树形,经常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这些笔记本,他都编有序号,经常翻看。肖克明刻苦钻研园艺技术的先进事迹在报刊上宣传后,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59年6月22日,俄文版《友好周刊》编辑部给肖克明寄来一封信,请肖克明解答苏联读者提出的两个技术问题。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沈志奎。沈志奎1929年4月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1952年8月从广东中山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后,他毅然来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农场,无怨无悔,一直工作到退休。生活条件差,他不计较;工作待遇低,他不放在心上。40多年,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农场畜牧兽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先后进行了改良黄牛的乳役兼用、育肥猪的日粮配合、河南轻挽马的研究培育工作,并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泛农花猪”,为河南生猪的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5月,他光荣地出席河南省科技大会,获重大科技成果奖;1983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沈志奎退休后,虽然随儿子定居在郑州,但他忘不了农场、丢不下他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每年总要回农场几趟,到猪舍里看看,与年轻的技术员聊聊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万伯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60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到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他们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万里同志的大儿子万伯翺就是其中的一员。1962年,万伯翱高中毕业,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鼓励万伯翱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到黄泛区农场当了一名普通的职工。从18岁到28岁,万伯翱在农场整整生活了10年。他牢记父亲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不吸烟、不吃零食。衣服烂了,自己学着缝补。平时不打扑克,不下象棋,每天晚上,不顾一天劳动的疲惫,坚持读书,写劳动日记。没有桌子,就趴在床上写。夏天,万伯翱和农场职工一样,上身披一件小白单子,方便干活。那时候,果园打药特别苦,三伏天穿着工作服,戴着草帽、口罩,用手举着喷杆向果树打药。许多人都受不了,但万伯翱硬是挺过来了,每年要打五六遍药,几乎每次他都参加。冬天,给果树剪枝,天蒙蒙亮,他就下地了,常常是手冻紫,脚冻僵,树枝子划破脸,但他笑迎困难,写下了豪迈的诗句:“北风吹,雪花飘,园艺工人修剪爬树梢,越冷越是爬得高。手冻肿,脚冻烂,意志永不变,誓把小年变大年。”1964年11月,万伯翱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河南省下乡、返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巡回报告,《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报道了万伯翱的先进事迹。后来,万伯翱成了全国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受到周总理的表扬。1965年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和另外几个知青的《劳动日记》。1972年春,万伯翱被农场职工推荐,通过考试到河南大学外语系学习,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年已古稀的万伯翱对农场苹果园10年的劳动生活仍非常怀念,他把北京的书屋命名为“苹花书屋”。

  翻开黄泛区农场省(部)级劳动模范名录,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高玉亭、何振中、李凤声、李德一、顾崇礼、赵天俊、娄和顺、雷凤英、薛同道、师全安、肖满堂、赵伯福、谢新汉、刘汉如、肖克明、胡玉生、陈忠亮、彭润生、李天贵、徐忠堂、常怡山、全海龙、张鹏举、张洁、高金良、南俊丰、罗家传、李海彬、孙有振、张裕群、宋能、杨同作、陈清林博鱼彩票、刘金章、谢天丁、秦自功、李廷进、高恒……

  更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职工,踏踏实实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他们是企业的脊梁,共同支撑起黄泛区农场的大厦。

  “走近你我看到了蓬勃的春光,泛区大地洋溢着春天的希望。亲吻你我听见了动人的交响,激昂的旋律诉说着创新的诗行。你的热土澎湃着前进的鼓点,你的儿女张开了奋飞的翅膀。啊,前进中的黄泛区农场,你装点着祖国的壮丽辉煌。”这首由黄泛区农场职工创作的《心中的歌》,在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深受黄泛区农场人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它唱出了农场的发展变化,唱出了黄泛区农场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今的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大型国有农垦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土地14.7万亩,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果蔬生产贮藏基地,拥有全国重要的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黄泛区实业集团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整合黄泛区农场的经营性资产组建大型国有企业,注册资本35亿元,拥有2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公司和5个参股公司,职工7200多人。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种子繁育、果蔬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综合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加工、房地产、建筑工程、仓储、冷链物流、对外贸易、金融担保、融资服务等诸多领域,拥有“地神”“绿原”2个国家驰名商标和“黄泛区”“泛农”“天鹰”“泛区”等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黄泛区农场在农业生产上严格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机械调度、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绿色防控、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靠标准化打造品牌,在社会上形成了较高的信誉度。年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达7000万公斤,占全国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3.5%,河南省市场份额的10.4%。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提供种猪8万头;拥有标准化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1.2万亩,有低温冷库300多座,贮藏量10万多吨。“黄泛区”牌黄金梨已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2017年被评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农场有一支近300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建有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体系。近年来,先后培育出了“泛麦5号”“泛麦8号”“泛玉5号”等27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得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15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建立博士后研发基地,为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事业显著改善。黄泛区农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显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40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体制,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农场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娱乐、通信、有线电视等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场部城镇实现了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空气清新,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农场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5个“环境优美小城镇”之一,是3A级生态旅游区,被人誉为“乡村都市”。

  ——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黄泛区农场每年向社会提供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7000万公斤、种猪30万头、优质果树种苗上万棵,选派农业、棉花、园技技术员和机务工人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以各农业分场为支点,辐射周边区域,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技术服务、种子生产资料供应、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优美的农场小城镇吸引了周边村民到农场定居经商,各种公共设施方便了周边村民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生活购物、文体娱乐等,农场职工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周边村民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企业文化繁荣发展。农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活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编写《企业文化手册》,深入进行企业精神教育,使企业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物;大力弘扬黄泛区精神,深入开展“爱场爱岗、敬业奉献”等主题教育和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大职工群众的文明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繁荣发展,多件作品荣获省、市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奖;对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王近山将军旧居、老场部旧址等进行了挂牌保护;利用场部旧址建成的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已被命名为“周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科知识普及基地”,成为传承农垦精神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农垦形象的窗口。

  ——农业“走出去”成效显著。黄泛区农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以来,在乌克兰租种土地10.6万亩,开展奶牛养殖、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农产品贸易等;在塔吉克斯坦经营土地9万亩,开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已在塔国繁育推广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棉花、玉米新品种。在塔种植的小麦、玉米、棉花平均产量是当地农户产量的2倍以上,创造了塔国农业生产的最高纪录。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试验获得成功,打破了塔国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不仅彰显了河南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农场在境外投资建设的两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一带一路”重点支持园区。2015年6月,时任河南省委的郭庚茂到塔考察并参加塔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棉花加工厂揭牌仪式;2018年9月,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到塔中农业开发公司考察调研。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黄泛区农场农业“走出去”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彰显了国有农垦企业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的战略地位。回首过去,峥嵘岁月。黄泛区农垦事业创造的每一项业绩、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体现了百折不挠、勇敢向前的黄河精神博鱼彩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一块块闪光的牌匾,既见证着黄泛区农场的辉煌过去,也昭示着农场更加灿烂的明天。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伟大时代,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使黄泛区农场甩掉了包袱,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叠加实施,又为黄泛区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征程中,黄泛区农场将秉承“农场企业化、产业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理念,强力实施“1234”战略,即立足绿色高效种养业这一核心,建设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国外“一带一路”示范两个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综合服务三大支撑,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产旅结合生态旅游区、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等,争取在国家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和农业对外合作中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黄泛区农垦乐章!

  五彩斑烂的绚丽画卷正在新一代黄泛区人手中徐徐展开。明天,黄泛区农场这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网站首页 | 关于博鱼彩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博鱼彩票|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2-2024 博鱼彩票·(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鲁ICP备19009309号